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洪清漳發現世界新物種 「金門鐘螺」登上國際期刊
  • 發布單位:金門縣烈嶼鄉公所

洪清漳發現世界新物種 「金門鐘螺」登上國際期刊

2019/05/03

記者:許加泰/烈嶼報導。 點閱率:390

    由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常務理事洪清漳發現的世界新物種「金門鐘螺」登上國際期刊,為金門生態多樣性打開世界知名度,金管處昨日邀請媒體從業人員分享洪清漳和團隊辛勤紀錄的成果。
    烈嶼鄉週邊四面環海,擁有長約二十多公里的海岸線、廣闊的潮間帶和多樣的海岸景觀。烈嶼週邊海域潮間帶之底質環境變化多端:國家公園歷年來的潮間帶相關研究調查報告,也包括烈嶼的調查與研究。
  小金門蘊藏豐富生態資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105年委託金門縣戰地史蹟學會進行「烈嶼潮間帶生態影像拍攝及撰稿」,洪清漳和團隊調查成果總共在烈嶼地區發現286種潮間帶生物,其中近40種在臺灣從未有任何紀錄,已命名的「金門鐘螺」更是世界新物種。該成果亦出版書籍,書名「烈嶼潮間帶生物資源」,也在上庫社區活動中心辦理新書發表會。
  金管處昨日上午十時假上庫社區活動中心舉行「世界新物種-金門鐘螺」記者發表會,金管處處長曾偉宏、副處長蘇承基、課長黃子娟、李毓秀、烈嶼站主任許忠信、金門野鳥協會理事莊西進、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社會教育科楊恭墉和縣戰地史蹟學會理事長陳自強、常務理事洪清漳、以及陳秀麗、黃秀婷、蔡咸等潮間帶社團成員,向媒體及民眾分享烈嶼豐富的潮間帶生態資源,以及世界首筆「金門鐘螺」紀錄。
  烈嶼鄉代會主席方駿洋、副主席吳福全、前金門縣政府社會處處長方天吉、上庫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建意、后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方榮森等人也到場分享在家鄉烈嶼發現世界新物種「金門鐘螺」的喜悅。
  曾偉宏指出,鐘螺科也稱馬蹄螺科,呈圓錐形,很像馬的蹄,可以減少海浪沖擊的力量,顏色大都與環境類似,具有保護色的功能,牠們平時躲藏在岩礁上或岩縫中,等夜間退潮時才出來覓食,以岩石上的藻類為主食,全世界有800餘種,目前台灣紀錄有60種左右。
  曾偉宏表示,世界首筆紀錄「金門鐘螺」,因該物種甚小,顏色鮮豔美麗,色彩和棲地環境相似,如不細看很難察覺。因調查成員每天於退潮時間,不畏辛勞進行調查和紀錄,陸續於烈嶼鄉貴山及后頭均有發現金門鐘螺。107年標本經送交台灣學者黃式毅與傅譯鋒鑑定,並於108年2月發表於國際期刊。
  曾偉宏說,這個在金門淺海發現的世界第1筆紀錄「金門鐘螺」新物種Calliostomahungi Huang & Fu,2019為軟體動物門,古腹足總目,鐘螺科,麗口螺屬,種名hungi,獻名給首先發現並提供成為研究材料的洪清漳,並由洪清漳以發現地命名為「金門鐘螺」。正模式標本,捐贈臺中國立科學博物館。
  方駿洋敬佩退休教師洪清漳長年投入烈嶼家鄉生態保護和生態資源調查的精神,方駿洋說,小金門的生態環境點滴,都是在洪清漳細微觀察紀錄下來,尤其是這一次發現的世界新物種「金門鐘螺」,令人振奮,把烈嶼和金門推向世界舞台彌足珍貴。
  莊西進感佩洪清漳的執著和堅持,莊西進說,這是充滿希望的島嶼,洪清漳帶領一群團隊不分晝夜調查,發現很多生物寶藏,硬體建設沒有辦法將金門帶向世界,但是一個新物種卻可以使金門發揚光大。莊西進希望經洪清漳團隊的努力,為烈嶼、也為金門發現更多新物種。
 洪清漳感謝國內外學者專家,台中科博館李坤瑄博士、揭維邦老師、澳洲Dr.Willan博士、李政璋老師等協助物種的鑑定及相關知識。洪清漳說,這也是海洋生物中第一個以「金門」為名的物種,象徵金門生態多樣性又往前邁進一大步。
 洪清漳指出,金門鐘螺外殼堅固且呈金字塔形,最高可達8毫米。殼高等於直徑。前2個螺紋為米色和粉紅色,其餘部分為深紫色至淡紫色,金黃色至象牙色,間隙內有強褐色線狀,臍帶表面呈虹彩狀。螺旋雕塑由緊湊的圓形珠狀組成,縫合線十分獨特。

  • 點閱次數:289
  • 上版日期:10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