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
(1068─1085年)
|
- 浯洲屬泉州府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七都至二十都),烈嶼為二十都,大擔、小擔兩島屬於烈嶼
|
元、明、清 |
- 仍依其舊制, 大擔、小擔兩島屬於烈嶼
- 嶼曰:小擔、檳榔、大擔、烈嶼
|
明
嘉靖二十七年-隆武二年
(1548-1647年)
|
- 曾為葡萄牙人貿易據點
- 倭寇大軍集結大擔海域為其掌控
- 來往台澎或北上東洋、南下西洋航線,皆以大擔為出發點
- 大擔島上設有砲台、媽祖廟等建築
- 中荷船隻曾停泊船隻在大擔島及烈嶼港外
- 鄭成功曾在大、二擔島海域練兵
|
清
康熙十九年-光緒元年
(1680-1875年)
|
- 大擔成為海疆重鎮,設水汛、置前後二砲台和煙墩,二擔建一砲台和煙墩,駐重兵和戰船,改隸屬廈門水師提督就近管轄
- 水師總督劉隆昌將軍,奉命剿海寇於大擔海域,辭官歸隱於大擔島上,卒葬於大孤山(今名大虎山),乾隆皇帝特誥封為「明威將軍」,墳墓曾為駐軍構築砲陣地掩埋十年,今已修建為「明威公園」
- 大擔海域成為海盜、倭寇、紅毛番活躍之地,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廈門港、大擔門兩處設汛口,盤點往來船舶的查驗站
- 福建水師提督沈廷耀,巡視大擔島防務,在北山勒石「閩南保障」,以彰顯其重要地位
- 巡台監察御史范咸,登臨大膽島時寫下「登大擔嶼」一詩:「天南鎖鑰橫江外,不放鯨魚夜出遊」
- 大、小擔島捍廈門外港之門,烈嶼當兩島之軸,其海疆形勢在金廈地位之重要,設有大擔寨,建上下石寨兩個屯台和瞭望台設大擔門汛,置守備帶領戰船一艘,士兵四十名,檢驗往來船隻
- 大擔寨遭海寇蔡牽率眾襲擊,弁兵被戕、砲台被毀,閩總督白玉德為防蔡 牽再度來襲,募款重建山寨城,建蓋大小擔山寨城
- 立碑記載始末:「建築寨城二座,周圍三十三丈、城垛高一丈四尺六寸,寨內各蓋兵房九間,以資弁兵棲止,藥庫一間以儲藥鉛,上蓋望樓一間」,清.中葉-清末,城寨傾圮塌毀,城磚被魚民當做壓艙石,搬回家蓋屋之用,今日數座碑誌,矗立在廈門大學圖書館南側
- 大擔嶼,在廈門東南海中,傳為仙人挑寶物向玉帝獻壽,耽溺於此二島嶼風光,而將寶物遺留而形成
- 廈門以大小擔、浯嶼為門戶,險要稱最,為通泉、漳要衝。水師各分汛地,派營弁領船駐泊巡緝。小擔、浯嶼亦各有分防專守
- 鴉片戰爭,英國艦隊船艦三十八艘,運載兵士3,500人,進入大擔海域時,大擔砲台發砲迎擊,旋被艦上強大火力摧毀
- 鴉片戰爭,開放廈門港埠成通商口岸,英國皇家海軍部製作刊印的航海圖,將大膽海域列為重要水道, 海上貿易興盛,進出船隻絡繹於途,都以大擔島作為「海門」
- 福建水師提督為加強九龍江口的海疆防禦,奏請增建嶼仔尾、磐石、白石頭等砲台,守護大膽島洋面、以保衛廈門港
|
民國四年-民國四十八年 |
- 金門 建縣後尚未將大、二擔兩島納入版圖
- 大擔島海域附近,發現軍艦七艘停泊,研判為日艦試探中國防務虛實
- 抗日戰爭爆發,金門淪陷,日艦開到大擔海面
- 「和平救國軍」率百餘人駐守大膽島「寶靈寺」,配備快艇兩艘,對往來商輪臨檢勒索
-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大擔海域全面佈雷
- 抗戰勝利,大擔島古寺「寶靈寺」旁發現「忠魂塜」,忠魂塜又毀於戰火,今烈士英靈奉祀太武山忠烈祠,並在烈嶼鄉青岐清遠湖畔闢建「抗日紀公園」
- >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移師金門,陸軍第五軍率二○○師部隊進駐烈嶼,派一步兵連佔駐大擔島,作為前哨警戒站
- 「大擔島戰役」(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時至二十七日十二時)
- 「八二三砲戰」(民國四十七年)
- 時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訪察大擔島,題勉守軍「大膽者,方能負起反攻復國之大擔」,親題「大膽擔大膽、島孤不人孤」,國防部遂將「大擔島」改名為「大膽島」,古時之小擔和三、四、五擔者,亦同時為稱為二、三、四、五膽。(民國四十八年)
- 《新金門志》土地篇中載:「大擔、小擔,舊屬廈門管轄、今為國軍據守」才將大二膽兩島納為金門所有,以其地緣歸屬烈嶼鄉管轄。(民國四十八年)
- 「六一七砲戰」(民國四十九年)
- 國防部將大膽島釋出,由金門縣政府管轄(民國一○七年六月三十日)
- 大膽島有限度開放觀光(民國一○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 大膽島正式開放登島觀光(民國一○八年三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