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晉末唐起
烈嶼雖小,歷史卻悠長而壯烈。遠在晉朝末年,中原已有人前來金門避亂,唐朝正式派員開墾,烈嶼即在當時成為牧馬區。
|
|
|
宋末時期
相傳烈嶼本來和金門本島相通相連,宋朝末年,帝昺遭元兵追擊到金門海面,正當無路可逃時,忽然天崩地裂,烈嶼和金門裂成兩半,讓帝昺絕處逢生,這塊由金門本島斷裂出來的島嶼,就此被稱為「裂嶼」。
|
|
|
宋明時期
宋元之際,中原人士持續移入,烈嶼逐漸成為安居樂業之所。明朝時倭寇海盜橫行,烈嶼內控閩南,外通台澎,地理形勢至為重要,因此設立巡檢司,與金門本島共同成為海中軍事要塞。
|
|
|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鄭成功退守金門時,曾在烈嶼吳山,也就是現在的大山頂與部屬共商抗清大計,今日下田的國姓井,就是來自於鄭成功掘井得泉的傳說。
|
|
|
兩岸對峙
1949年後兩岸處於對峙狀態,島上也歷經了慘烈的「九三砲戰」、「八二三戰役」,如今這些留在烈嶼身上的傷痕,已隨著兩岸結束對峙、展開交流,成為「留與他人話當年」的戰地史蹟。
|
|
|
古往今來
行政區域劃為金門縣烈嶼鄉,全鄉共26個自然村,歸納劃為林湖、上岐、上林、西口及黃埔五個行政村,面積佔全縣的十分之一,包含附屬島嶼約十六平方公里,周邊散佈的復興嶼、猛虎嶼、獅嶼、大膽島、二膽島等附屬島礁。
這彷彿是一座時間被凍結的島嶼,走過百年歲月的古宅大院,依稀在耳的戰爭記憶,氣吞滄海的孤傲岩群,不忘來訪的季節候鳥,在其他地方已經失落的清淨、純樸、悠閒與自然等種種風情,在烈嶼這座小小島上,依然長在。
|